close

  不問來處,是因為對故土給予著更深的情懷。不問來處,是為那故鄉土地上,流過的清渠和清渠兩岸最美的春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乾渠上,離家的人,已扛起勞作的工具,他們將為這條穿越河南的乾渠,畫一幅貫通南北的“綠色長廊”。
  □東方今報記者李娟娟/文首席記者 張曉冬/圖
  【乾渠】
  一個水和綠色的約定
  春,對於農民,是播種的季節。但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就是一個水和綠色的約定。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焦作段,乾渠上蜂窩狀的護林坑已經搭建好,梁保國忙著種他負責的焦作段8.4公里的乾渠兩岸綠化樹。2013年10月,梁保國就開始和他的乾渠綠化隊忙活起來。
  南水北調中線焦作段綠化佈局圖上,陳列著穿越焦作的8.4公里長乾渠的河道兩岸,各有100米寬,總面積為2000餘畝的綠化帶。綠色長廊,沿著乾渠兩岸,以游覽線連接各個景區和景點,將自然、人文、景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將成為未來焦作市的標誌性景觀之一。”梁保國說,作為中線工程中唯一一座主幹渠穿市區而過的城市,寬廣的“運河”將為焦作帶來全新的改變。
  和梁保國一樣,從2013年10月17日起,楊留章綠化隊也在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淅川境內一標段忙碌著,在乾渠兩側的護坡上修築綠化網欄。“你別看現在工程就是一個乾渠,不久這裡就是一條綠色長廊。”楊留章說,他們的綠化帶寬100~200米。
  綠化完工的淅川縣,境內14.3公里的中線乾渠兩側各100米範圍,會栽植香樟、女貞、法桐等綠化苗木20多萬株,將渠首乾渠打造成生態景觀廊道。
  【庫區】
  一個“扎牢根”的生活方式
  景已現,人已安。“綠色長廊”兩岸的人們,也在用勤勞,尋找著新家的生活。
  2014年5月5日,鄧州市司鎮蒿溪村,一座座二層小樓,整齊排列。廠房內,一切按照流水線操作著,產品裝入卡車,沿廠區內水泥路奔向遠方……
  鄧州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主要安置區,共接收安置淅川縣香花鎮移民30345人,涉及19個鄉鎮,移民社區28個。這是為安置移民,司鎮蒿溪村引資1100萬元,創建了恆利針織廠。
  “在新家門口都就業了。” 移民於彤說,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廠里移民月工資有1500元~3000元,僅此一項,全村增收50餘萬元。“現在跟過去比,日子過得舒坦多了。”移民李鐵梅說。對於他們而言,搬遷不只是簡單地遷到另一個地方,而是要尋找一條新的 “扎牢根”的生活方式。一個廠子,之於他們,就是新生活的開始。
  【收入】
  一場“股東”的演變
  “因移民,我們變成了股東。”司鎮蒿溪村移民於彤說。鄧州市司鎮蒿溪村接納的眾多移民中,一些有經濟頭腦的,打破了“傳統單一務農型”身份,他們以資金、技術、資源等方式,創辦股份合作制實體經濟,成為新型“股份農民”,形成了合作社引領、移民抱團闖市場的熱潮。解決了農產品銷路問題,產量和銷量的增長讓不少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
  在服裝名鎮穰東鎮,移民李合偉和100多個鄉親經過鎮里組織的免費培訓,分別在鎮上的金利達服裝廠等企業上班,每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
  “村裡有195戶854人,剛來時,村民們大多沿襲著老家種玉米、紅薯等旱作物的耕作習性。”鄧州市十林鎮西崗村主任胡道恆說,現在,村裡已經實現從購種到收穫,統一育苗、移栽、田間管理,全部實行規模種植。去年辣椒全部實現訂單銷售,每斤均價達0.85元,收入150萬多元。
  南水北調之“最”
  調水距離最長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里。目前正在建設的東、中線一期工程幹線總長為2899公里,沿線六省市一級配套支渠約2700公里,總長度達5599公里。一鍵分享到【網絡編輯:李鵬勛】【打印】【頂部】【關閉】
     (原標題:遷徙新家園 他鄉作故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o95xoga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