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建人(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 梁淑紅(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教授)
  □ 環球人物雜誌赴馬來西亞特派記者 於景浩
  2014年3月8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下文稱馬航)的MH370航班在吉隆坡至北京的途中失去聯繫,至今下落不明。
  這起懸念迭起的航班失聯事件,使馬來西亞迅速成為世人關註的焦點。這個國家究竟有何特點?有怎樣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又蘊育了怎樣的民族性格和政治風格?讓我們探尋一下馬來西亞在飛機迷航背後的故事。
  馬來西亞地處亞洲大陸和東南亞群島的銜接處,33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南海分割成東西兩部分,西部位於馬來半島,簡稱西馬,有11個州,首都吉隆坡也位於西馬;東部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簡稱東馬,有沙撈越和沙巴這兩個面積最大的州。從16世紀開始,馬來西亞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的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57年,西馬獨立;1963年,東馬加入馬來西亞,成立了聯邦國家。現任總理為納吉布。馬來西亞聯邦至今仍留在英聯邦內,也被簡稱為大馬。
  馬來西亞人口約3000萬,共有59個民族。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人占50.4%,華人占23.7%,印度人占7.1%。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國教,此外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錫克教都有一定影響力。悠久的歷史、複雜的民族和宗教構成、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馬來西亞在政治上、文化生活上,都呈現出多元、雜糅的特點。
  多元政治、多元文化

  “獨創”的政黨制度
  在馬來語中,吉隆坡的意思是“泥濘的河口”。如今,這個“泥濘的河口”早已變成現代化的大都市。吉隆坡的前世今生就像是對馬來西亞政治的隱喻:國家已經走在現代化道路上,但政黨政治仍處於“泥濘”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馬來西亞興起三大政黨:代表馬來人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下文稱巫統)、代表華人的馬來西亞華人公會(下文稱馬華公會)和代表印度裔的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下文稱國大黨)。1955年,三大政黨組成聯盟黨,開始爭取馬來西亞獨立。1957年,三黨聯盟與英國殖民當局談判,達成了憲法草案,規定獨立後的馬來西亞效仿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由9個州的世襲蘇丹(伊斯蘭教對統治者的稱呼)輪流坐莊,擔任最高元首,每任5年,不得連任;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其黨首出任總理,掌握實權。
  獨立之後,三黨之間的種族問題很快凸顯出來。憲法原本規定馬來民族有“特別地位”,但華人在教育和經濟上的優勢十分突出,馬來人的恐懼心理越來越強烈。因此,聯盟黨中占主導地位的巫統,在投資和就業上處處優待馬來人,1961年還通過教育法,規定中學只能用馬來語和英語教學。政府公職崗位更是大部分留給馬來人。這些做法違背了憲法中“所有民族享受平等權利”的理念,招致非馬來種族的不滿,聯盟黨流失了大量華人和印度人選民。在1969年5月的大選後,馬來人支持的聯盟黨與非馬來人支持的幾個反對黨各自組織游行示威,最終演變為暴亂。官方統計顯示,暴亂期間,196人喪生,6000人無家可歸,9143人被捕。這次暴亂被大馬當局定性為“種族衝突事件”,直接導致時任巫統主席、馬來西亞首任總理東古·拉赫曼下臺。
  暴亂之後,馬來西亞種族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巫統內部也開始反思。儘管依舊要維護馬來人的“特別地位”,但為了保持社會穩定、緩解種族矛盾,聯盟黨在1974年進行了改組,擴大為由14個政黨組成的國民陣線(下文稱國陣),其中還吸收了部分反對黨加入。
  政黨改組緩和了種族分歧,也讓國陣從1974年開始執政至今。但是,在國陣中居於核心地位的巫統內部又出現了分裂,原巫統副主席、馬來西亞副總理安瓦爾決裂出去,成為反對派的領袖。馬來西亞的政黨政治只能在“泥濘”中繼續前行。
  這種政黨制度,堪稱馬來西亞的“獨創”——它既是多黨制,有14個政黨共同組成國陣;但它又不像多黨制,因為國陣這個統一的大政黨始終維持了一黨執政;它反而有點像一黨制,國陣內部的巫統一直是真正的執政黨。馬來西亞多元、雜糅的特點可見一斑。
  執政黨中的家族色彩
  在政黨之外看馬來西亞政治,這一特點同樣明顯。
  馬來西亞民主國家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它的政治體制——君主立憲制和議會民主制,本身就是從老牌民主國家英國那裡複製來的。但是,說它是民主政治吧,它又充斥著家族政治的色彩,一些顯赫家族掌握核心權力,而且這些家族之間存在裙帶關係。
  1946年,出身貴族的翁·加阿法創建了巫統並擔任首任主席。5年後,由於自己的政見得不到支持,加阿法離開了巫統。加阿法的兒子侯賽因·奧恩也隨父親一道離開,但他們的影響力卻留在了巫統。1968年,時任馬來西亞副總理的拉扎克邀請侯賽因重返巫統。
  拉扎克邀請侯賽因回來,一方面是看重侯賽因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和侯賽因有親戚關係——曾擔任馬來西亞國會議長的諾·拉赫曼有兩個女兒蘇哈依拉和拉哈諾雅,蘇哈依拉嫁給了侯賽因,拉哈諾雅嫁給了拉扎克。1969年的“種族衝突事件”後,妹夫拉扎克由副總理晉升為馬來西亞第二任總理;1976年,拉扎克因白血病去世,姐夫侯賽因成了第三任總理。
  在這次航班失聯事件中,現任(第六任)總理納吉布和代理交通部長兼國防部長希沙姆丁頻頻出鏡。這兩個在馬來西亞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納吉布是拉扎克的長子,而希沙姆丁正是侯賽因的兒子,也就是納吉布的表弟。在前不久的巫統副主席競選中,希沙姆丁的得票率排名第三,今後很可能也是副總理、總理的人選。由此可見,納吉布的家族已經和馬來西亞政權結下了不解之緣。
  第四任總理馬哈蒂爾出身平民,但他退休前也為自己的家族打下了良好的從政基礎。在馬哈蒂爾的安排下,他的二兒子慕克裡斯於2013年出任吉打州首席部長(相當於中國的省長),併在最近的巫統副主席競選中名列第四,緊隨希沙姆丁之後。
  有意思的是,馬來西亞又為這種非常傳統的家族政治配備了一套相對完善的選舉制度。出身名門的政客想要真正登上高位,也得依靠自己的能力。還是以侯賽因為例,他的父親雖然是巫統的創建者,但他本人脫離巫統近20年,一度淡出政壇,在英國著名的林肯律師學院深造,是一位成功的律師。現任總理納吉布雖然是拉扎克的兒子,但父親在他23歲時就去世了。如果說,他在父親去世的同年成為國會議員,是得益於父親的餘威,但在6年後,他出任彭亨州首席部長,很大程度上則是依靠個人的努力。這和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刻意安排兒子李顯龍當總理很不一樣。在馬來西亞,出身非常重要,卻不是最終的決定性因素,這也是馬來西亞政治中的獨特之處。
  特立獨行又左右逢源的外交
  儘管在航班失聯事件中,有不少聲音在質疑馬來西亞政府的作為。但值得註意的是,沒有一個國家以官方身份公開批評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頗有成效的外交政策是值得玩味的。
  總體來說,馬來西亞一直奉行獨立務實的外交政策,很重視和中國等亞洲國家的關係。1974年,中國和馬來西亞建交。當時,在馬來西亞國內,馬來西亞共產黨尚未放下武器,依然會發動襲擊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時任總理拉扎克仍然接受了周恩來的邀請,堅持前往北京參加兩國的建交活動。馬來西亞成為東南亞“反共國家”中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並直接推動了菲律賓、泰國與中國建交。因此,中國領導人從未忘記拉扎克。中國國家領導人訪問馬來西亞時,經常去拜訪拉扎克的遺孀拉哈諾雅;中國駐馬來西亞的歷任大使也一定會探望至今健在的拉哈諾雅。
  此後,馬來西亞歷任總理都保持了對華友好。1993年,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訪問泰國,記者招待會上,一位美國記者問馬哈蒂爾:“中國在不斷增加軍備,東南亞為什麼不怕東方的‘黃禍’”?”馬哈蒂爾大聲回答:“我們不怕‘黃禍’而是怕‘白禍’。”他說,鄭和下西洋帶了幾百隻船,但沒有侵占我們一寸土地,還帶來了財富,西方人只有幾十艘軍艦,卻入侵了我們的國家。”這番話讓美國記者啞口無言。
  但是,馬來西亞對美國的強硬批評大多是在口頭上,不會變成“不買美貨”的抵制手段。馬來西亞推行大國平衡外交,即使在強硬的馬哈蒂爾時代,馬來西亞與美國的經貿合作不但未受影響,反而更加密切。1998年11月,美國副總統戈爾在吉隆坡APEC會議上公開支持被馬哈蒂爾逮捕的安瓦爾。此事引發全馬抗議美國的浪潮,但馬哈蒂爾對此做了冷處理,只把批評矛頭指向戈爾個人,化解了危機。多年來,馬來西亞善於一邊與美國政客唇槍舌戰,一邊派官員到美國招商引資,兩不耽誤。這種既特立獨行又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為馬來西亞贏得了東西方均能交好的局面。
  現任總理納吉布基本延續了前幾任政府的外交政策,但對西方國家更有柔性。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納吉布對中國也更加重視,2009年,他上任不到60天就正式訪問了中國。在他任內,馬來西亞超過新加坡,成為中國在東盟十國中最大的貿易伙伴。近年來,在南海爭端不斷的情況下,馬來西亞刻意低調,也體現出它不願激怒中國的心態。今年是中馬建交40周年,納吉布計劃在5月底訪華,16個馬來西亞代表團也計劃來中國訪問。但航班失聯事件,多少會給雙方民間交往投下陰影。
  被“沖淡”的國教
  馬來西亞的宗教也極富特色,它既信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又允許其他宗教合法存在;既推行伊斯蘭的世俗化,又把一些土著文化糅入伊斯蘭教;既信真主,又信巫師。
  伊斯蘭教傳入馬來西亞始於11世紀,當時有大量穆斯林商人在馬六甲定居。14世紀,穆斯林商人控制了馬六甲海峽的貿易,馬來西亞的大商人和封建主出於利益考慮,開始信奉伊斯蘭教。1405年,馬六甲國王(馬六甲王國是馬來西亞歷史上的一個封建王國)下令全國信奉伊斯蘭教,國王也按伊斯蘭教習慣改稱蘇丹。後來,西方殖民者帶來了基督教,但並沒有削弱伊斯蘭教的主流地位。
  馬來西亞獨立時,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確立了其至高無上的地位。但與其他伊斯蘭國家不同,馬來西亞沒有全國性的伊斯蘭教領袖。在有世襲蘇丹的9個州里,蘇丹是本州的伊斯蘭教領袖。從9個蘇丹中選出來的最高元首既是本州的伊斯蘭教領袖,又是馬六甲、檳城、沙巴、沙撈越等州和聯邦直轄區的伊斯蘭教領袖,主持全國性伊斯蘭教活動。20世紀70年代,伊斯蘭教復興運動興起,極大地強化了伊斯蘭教參政的程度。即便如此,馬來西亞也沒有扼殺其他宗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原始宗教都能合法存在。
  作為穆斯林國家,馬來西亞與阿富汗、伊朗等伊斯蘭色彩濃厚的國家有很大不同。在馬來西亞,很少見到把自己嚴嚴實實包裹起來的穆斯林婦女。它是溫和、包容的伊斯蘭國家,這和馬來民族比較隨性、不好鬥有關。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還融入了中國文化、印度文化、馬來少數民族的土著文化等,所以馬來人不僅信仰真主,還信奉其他神秘力量。其盛行的巫師就是土著文化的產物。
  巫師是馬來西亞自古就有的職業,最早是作為巫醫出現的。他們通過草藥、咒語等給人治病,後來逐漸演變成替人通靈、占卜、祈福。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巫師這一職業仍然在馬來西亞流行。儘管著名巫師易卜拉欣通過巫術尋找失聯飛機的做法引來不少批評,但這也從側面說明巫師在馬來西亞的影響力之大。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還舉辦過以“發現鬼魂”為主題的展覽;許多政客也會借助巫師的力量,企圖使自己仕途順利,升官發財。在馬來西亞,不僅有些伊斯蘭教的信徒信巫師,華人和印度人也有本民族特色的占卜師。
  提到伊斯蘭教,有人會聯想到宗教極端分子。馬來西亞的穆斯林與恐怖主義的關係並不大。他們的宗教傳統和實踐都有別於其他穆斯林國家。由於地處海陸通商要道,開放的國門使得伊斯蘭教教規被逐漸沖淡。另外,馬來人在就業、經商和生活上都得到法律優先照顧,大大減少了穆斯林因貧窮而被吸納到恐怖組織中的機會。當然,馬來西亞也曾受到過恐怖組織的威脅,馬來西亞政府對此有高度警惕,大部分恐怖活動被扼殺在搖籃里。
  充滿隨意性的節假日
  到馬來西亞生活一段時間,會強烈地感受到,多元、雜糅的特點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馬來文化、中華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土著文化相互交織,人們在馬來西亞可以看到風格迥異的服飾、建築,品嘗不同口味的食品,體驗截然不同的生活習俗。
  多種文化的並存增強了馬來西亞人的包容性和隨意性。比如,節假日“隨意放”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在馬來西亞,除了伊斯蘭教和馬來人的各種節日之外,其他宗教和種族的節日一樣舉國共度。伊斯蘭教的開齋節、華人的春節、印度教徒的大寶森節、佛教徒的衛塞節等等,都是全國的公共假期,這在其他國家十分罕見。因此,馬來西亞大大小小的全國性節日有上百個。此外,各州還有各自的節日,蘇丹、首席部長的生日都是各州非常隆重的節日。如此一來,到底哪些節日放假,就變得很隨意了。除了元旦這種日期固定的節日,其他很多節日都是不固定的,政府每年都重新公佈一遍:明年哪天過哪個節,哪天可以放假。
  更有趣的是,馬來西亞公休日也是不固定的。13個州里有9個州確定周日是公休日,其他4個州則規定周五、周六是公休日。於是,在同一個國家裡,人們的公休日也各不相同。
  歷任總理,從強人到弱勢

  納吉布飽受外界批評
  就是這樣一個溫和、隨性的國家,在航班失聯後,毫無準備地被推到國際舞臺的聚光燈下。信息發佈前後不一、內閣和軍方相互否認信息,工作人員進退失據,都給外界留下了“管理混亂”“隱瞞信息”的不良印象。美國《紐約時報》、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馬來西亞暴露出其體制弊端,執政的國陣和巫統,在面對突發國際事件時顯得手足無措。
  巫統主席、馬來西亞政府總理納吉布自然也成為外界關註的對象。在航班失聯7天后,3月15日,納吉布舉行了首次新聞發佈會,宣佈“客機與衛星最後一次得到證實的聯絡是在馬來西亞時間3月8日上午8:11”,承認飛機關閉應答器和調轉方向飛行“是機上人員的蓄意行為”。在航班失聯16天后,3月24日,納吉布第二次亮相,宣佈根據英國空難調查處代表的通知,“帶著深深的悲傷和惋惜,我必須通知你們,MH370航班終結於印度洋南部。”這兩次新聞發佈會都沒有事先通知,納吉布都是按照提前準備好的聲明讀完後匆匆離去,也沒有接受媒體的採訪。這給聚集在吉隆坡、心中充滿了問號的世界各國記者一個印象:納吉布似乎在避免直面媒體。一名支持反對派的馬來西亞人對媒體說:“我們的總理根本不敢直面國際媒體的追問,他完全不具備這個能力。納吉布只是一個紈絝子弟,他父親是總理,他的姨父也是總理,他是嘴裡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根本不瞭解老百姓的訴求。”
  更有記者發現,納吉布在結束3月15日的新聞發佈會後,徑直到機場免稅店購物。這也引發了馬來西亞社交媒體的批評,有馬來西亞網民表示:“家屬心急如焚,總理卻忙著購物。”
  說納吉布不敢面對媒體的提問,或許不夠客觀,因為許多國家的總理在參加某些事件的新聞發佈會時,也不設置提問環節。但說他含著金湯匙出生,卻是實情。納吉布是馬來西亞第二任總理拉扎克的長子。從吉隆坡國際機場乘車駛入吉隆坡市區,首先能看到一條名為“敦·拉扎克”的幹道,就是以納吉布父親的名字命名的。納吉布的姨父侯賽因是第三任總理。納吉布的表弟希沙姆丁被認為是下一任總理人選。納吉布的親弟弟穆罕默德·納齊爾·阿卜杜·拉扎克是馬來西亞第二大銀行聯昌國際銀行的控制者。如此算來,馬來西亞自獨立以來6位總理,3位來自納吉布家族,未來很可能從中再產生一名總理,而馬來西亞的金融命脈也被納吉布家人掌握,說納吉布出身豪門絲毫不為過。
  1953年出生的納吉布從小接受貴族教育,他在吉隆坡著名的聖約翰學校完成小學及中學教育,後進入英國馬萊文學院進修,最後在英國諾丁漢大學獲得工業經濟學學位。1974年,納吉布畢業回國,在馬來西亞中央銀行和馬來西亞國營石油公司短暫工作過,並擔任公共關係部經理。1976年,納吉布的父親拉扎克罹患白血病,在前往倫敦接受治療期間病逝。納吉布代替父親競選彭亨州國會議員並獲勝,年僅23歲就步入政壇,成為當時馬來西亞最年輕的國會議員。 
  此後,納吉布的政治履歷充滿了“第一”和“最”。1978年,25歲的納吉布被委任為能源、電訊與郵政部副部長,成為馬來西亞最年輕的副部長;1981年,他成為最年輕的巫統最高理事;1982年他出任彭亨州首席部長,是馬來西亞第一位不到30歲就擔任首席部長的人。後來,納吉布先後擔任教育部副部長、財政部副部長、教育部長、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等職。
  2004年,納吉布成為副總理。2005年8月31日,他以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身份訪問中國,成為第一個訪問中國的馬來西亞防長。2008年,巫統內部針對時任黨主席、總理巴達維發動了一場“政變”,選出納吉布取而代之,納吉布由此成為巫統主席,次年成為馬來西亞第六任總理。
  納吉布治下的馬來西亞
  納吉布執政以來,倡導改革,但效果並不明顯。他在上任第一天就宣佈解除對兩家報紙的禁令,這兩家報紙都是反對派領袖安瓦爾控制的。同時,他釋放了13名政治犯。納吉布還大力推廣臉譜(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體,他自己也註冊賬號,與年輕網民積極互動,宣傳政治主張。他還提出“馬來西亞人援助計劃”,給予低收入群體一定的政府補助、房屋補貼等。在馬來西亞農村地區,尤其是馬來人占主導的地區,這些政策受到極大的歡迎。
  由於種種原因,納吉布的這些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不斷遭到“管理不善”“滋生腐敗”的批評。在納吉布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類似的批評一直伴隨其左右,2002年就發生了轟動一時的海軍佣金醜聞。當時,納吉布擔任國防部長,馬來西亞海軍向法國購買了兩艘魷魚級潛艇,花費20億美元。法國一家法院對這起軍購案進行調查,指控納吉布的助手接受了2億美元的回扣,納吉布也成為法國法院傳召的對象之一。雖然納吉布堅稱自己是清白的,但在2013年馬來西亞總理大選期間,該事件再次被反對黨當作把柄提出來,對他進行攻擊。
  除了腐敗問題,納吉布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也曾遭到批評。2013年,馬來西亞發生“蘇祿武裝分子入侵沙巴”事件。2月9日,一支大約150人的隊伍自稱“蘇祿王國皇家軍隊”,乘快艇進入沙巴州的拿篤,宣稱要奪回“屬於蘇祿王室的沙巴”(蘇祿王國是古代位於菲律賓南部的伊斯蘭國家,早已滅亡,現在的蘇祿武裝分子認為馬來西亞沙巴州是蘇祿王國的領土)。這支隊伍中只有30餘名武裝分子,剩下的都是平民,其中還有許多婦女兒童,但他們竟與馬來西亞警方對峙了兩個星期。3月1日,另一支蘇祿軍從菲律賓蘇祿群島出發,潛入拿篤,與馬來西亞警察爆發槍戰,造成12名武裝分子與2名馬來西亞警察死亡。兩天后,在距離拿篤150公里的仙本那,也傳來警方與武裝分子槍戰的消息,傷亡人數再增加12人。事件發生後,馬來西亞舉國震驚,沙巴的居民紛紛逃離家園。不少民眾批評納吉布指揮乏術、應對失策,警方的防線形同虛設。這一事件成為納吉布政府應對突發事件軟弱的註腳。
  納吉布執政的這5年,馬來西亞社會正處在劇變的當口。民眾對國陣和巫統長期執政造成的腐敗和政治弊端日益厭倦。與此同時,馬來西亞反對派力量開始崛起。2013年的大選中,國陣獲得的普選票沒有達到半數,依靠各州議席分配方式才僥幸保住在議會的多數席位,勉強繼續執政。這次大選給國陣、巫統和納吉布敲響了警鐘:如果再不變革,國陣和巫統長期執政的歷史可能很快會變成明日黃花。
  政治強人馬哈蒂爾
  納吉布執政風格的日趨柔弱,應該放到歷史演變進程中來分析。他的父親拉扎克、姨父侯賽因當總理時,正是巫統一方獨大的時期;此後第四任總理馬哈蒂爾把強硬的執政風格推向了頂峰,創造了強人政治時期;但繼任者巴達維無論從個人性格還是從國內外形勢上都無法繼承強勢路線,轉而實行溫和政策;到納吉布時,總理在馬來西亞政壇上的影響力持續弱化。從強人政治到弱勢總理,這一過程清晰地展現了馬來西亞30多年來的政治氣候變化。
  馬哈蒂爾1925年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的亞羅士打,父親是一名教師,家境一般。馬哈蒂爾先是成為一名醫生,1964年步入政壇,代表巫統競選國會議員,一舉獲勝。1976年,馬哈蒂爾出任副總理;1981年,他被侯賽因選定,繼任總理,開始長達22年的總理生涯。
  馬哈蒂爾執政風格強硬。他一方面大力發展經濟,在他任內,馬來西亞經濟發展迅猛,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馬哈蒂爾也被稱為“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但另一方面,他在政治上的強權表現飽受詬病。1987年10月,他執意向華文小學委派一名不懂中文的副校長掌管校務,造成華人社會普遍不安。此外,他不理會憲法中“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規定,執意推動馬來西亞伊斯蘭化,造成族群關係緊張。
  在國際政壇上,馬哈蒂爾的表現可以用“愛憎分明”四個字形容。他是“亞洲價值觀”的積極推動者,倡導獨立自主、均衡外交,並且帶有民族主義色彩。這讓美國等西方國家感到不安。1995年,在聯合國大會上,馬哈蒂爾毫不留情地指責聯合國,說它“只是按照強國的意願行事,完全漠視了它在50年前成立時的原則和目標”,甚至要求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立即辭職。類似的許多強硬表態,使得美國在重大問題上開始關註馬來西亞的聲音,馬來西亞的國際地位明顯提升。
  反對派的崛起
  到了馬哈蒂爾執政後期,巫統的黨內矛盾凸顯,標誌性事件就是馬哈蒂爾與時任副總理安瓦爾的決裂。
  1990年,安瓦爾高票當選馬來西亞副總理,可是,他和馬哈蒂爾的政治分歧越來越大。安瓦爾是親美派,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時,主張聽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實行浮動匯率制;馬哈蒂爾堅決不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件苛刻的救助,堅持實行固定匯率政策,最終剋服了危機。最令馬哈蒂爾無法容忍的是安瓦爾私生活不檢點,醫生出身的他不能認同安瓦爾的雞姦惡習。1998年,安瓦爾被革職,接著又以瀆職罪和雞姦罪的罪名被判入獄。1999年,安瓦爾的妻子組建了人民公正黨,對抗國陣。
  在安瓦爾入獄後,馬哈蒂爾任命相對溫和的阿都拉·巴達維擔任副總理,2003年10月,巴達維正式接過總理的位置。巴達維普遍被外界認為是一個溫和、中庸的總理,甚至有人批評他“平庸”。就在巴達維上任的第二年,安瓦爾獲釋,當選國會議員,成了人民公正黨實際上的領袖。在2008年的大選中,人民公正黨對國陣進行了強力阻擊,使得國陣30多年來第一次沒能在下議院獲得2/3的多數席位,同時還失去了5個州的執政權。這被國陣視為恥辱。就連馬哈蒂爾也指責巴達維軟弱、搞裙帶風,導致選民唾棄,並呼籲他下臺。很快,2009年,巴達維的總理一職就被出身政治豪門的納吉布取代了。
  與此同時,安瓦爾勢力更加壯大,其他反對黨也以他為領袖組成“人民聯盟”共同對抗國陣。至今,安瓦爾依然是反對派的核心人物。
  此次航班失聯事件中,MH370機長扎哈里與安瓦爾的關係成為媒體猜測的焦點。3月28日,《今日美國報》援引馬來西亞官方調查員說法,稱機長目前是“失聯唯一的嫌疑人”。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扎哈里是安瓦爾忠實的支持者。3月7日,MH370起飛前數小時,馬來西亞上訴法院剛剛推翻一項無罪判決,認定馬來西亞反對派領袖安瓦爾雞姦罪名成立,判處5年監禁。而扎哈里“前往旁聽了庭審”。媒體據此認為,扎哈里有可能對判決不滿而製造了馬航劫機事件。儘管安瓦爾方面駁斥了這一說法,但無法徹底洗清干係。
  從馬來西亞今天的政局回顧巫統決裂的歷史,正是馬哈蒂爾在接班人問題上的專橫,催生了以安瓦爾為首的反對派。反對派的崛起又加速了強人政治的衰落、總理權力的減弱。今天,馬來西亞總理想推進一項政策、辦成一件事,受到的牽制比以前大得多。
  最高元首只是虛位君主
  相比總理,馬來西亞王室低調神秘得多。很多時候,人們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馬來西亞現任最高元首哈利姆在航班失聯事件中至今未作出任何公開反應。3月27日,就在總理納吉布確認航班“終結於印度洋南部”後的第三天,英國媒體曝光了一組最高元首夫人在吉隆坡打高爾夫球、開心大笑的照片。這讓人們對馬來西亞王室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產生好奇。
  阿卜杜勒·哈利姆現年86歲,曾在1970年至1975年擔任過馬來西亞第五任最高元首。2011年他又被選為馬來西亞第十四任最高元首。哈利姆成為馬來西亞首位兩次出任最高元首的人。
  雖然馬來西亞憲法規定最高元首在名義上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但實際上,他必須依照總理的意見行使職權。因此,最高元首參與政治的次數屈指可數,今年年初的“安拉”事件算是其中之一。
  馬來西亞的基督徒一直要求在自己的經典中使用“安拉”一詞指代“上帝”,但遭到穆斯林的反對,他們認為“安拉”一詞專屬於穆斯林。這一爭議曾在馬來西亞釀成流血衝突。2014年1月19日,哈利姆首次打破最高元首不干預政治的禁忌,公開就這一宗教問題發表見解:馬來西亞全國伊斯蘭教法規理事會在1986年已明確規定,“安拉”等字眼僅限於穆斯林使用。隨後,一家馬來西亞法院依據這一表態判決“安拉”不能被用於其他宗教的經典。判決在馬來西亞引發軒然大波。很多人認為,法庭對一個純粹宗教問題進行判決,違背了法治精神。
  曾擔任納吉布總理的政治秘書、現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的胡逸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最高元首干預政治的情況在馬來西亞非常少見,此次就“安拉”事件發表講話應當是巫統特意安排的,因此不能認為最高元首的政治分量今後會加強。
  總體上看,馬來西亞最高元首並不像某些鄰國的君主那樣有強大影響力,他無法像泰國國王那樣在本國政治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不能和柬埔寨國王在本國政治中所扮演的有限角色相媲美。虛位君主、弱勢總理、新興反對派並存將是今後一段時期馬來西亞的基本政治格局。
  短評

  請不要遷怒於馬來西亞民眾
  □ 本刊赴馬來西亞特派記者 於景浩
  馬航MH370航班失聯事件發生至今已經20餘天了,機上23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音信全無,其中半數以上的乘客是中國人。中國乘客的家屬們和中國民眾,對於馬航和馬來西亞政府在此次事件處理上的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遷怒於馬來西亞民眾,號召抵制馬來西亞產品、抵制赴馬來西亞旅游,絕非理智之舉。
  事實上,馬來西亞民眾在整個事件中沒有任何過錯,他們也是事件的受害者。別忘了,還有30多名馬來西亞乘客在飛機上。
  馬來西亞民眾一直以來都在為所有乘客祈禱。記者在馬來西亞採訪期間,航班失聯事件幾乎占據了所有的報紙、電視臺的報道,馬來西亞很多英文媒體每天用幾乎2/3的版面來關註這一事件。在電視節目空隙,總能看到用英文和馬來文打出的“為MH370航班上所有乘客祈福”的公告。一些馬來西亞人和記者私下交流時,甚至表示:“我為我國政府在本次救災行動中的表現感到羞愧。我覺得我們應當向中國人道歉。”在馬來西亞報紙上,記者讀到了一篇報道:一群穆斯林小學生,冒雨為失聯航班舉行祈禱儀式。
  2014年是中國與馬來西亞建交40周年,馬來西亞是東盟國家中第一個承認中國的。1974年,在冷戰的大背景下,馬來西亞成為東南亞國家中第一個同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而當時主導同中國關係正常化的馬來西亞總理拉扎克正是現任總理納吉布的父親。由於兩國政府之間的這層關係,在納吉布2009年訪華期間,中國曾送給他一件特別的禮物——當年周恩來與拉扎克簽署聯合公報的照片。由此足見中國政府對馬來西亞率先同中國建交這份情誼的珍視。
  不僅中馬兩國政府有著傳統的友誼,兩國人民也有著長期的友好互動的歷史。馬來西亞近1/4的人口是華裔,他們多數是幾個世紀前就遷居馬來西亞的中國人的後裔。雖然他們遷居已經好幾代了,但依然保有十分完善和相對獨立的華文教育體系,從小學到大學無所不包。去過馬來西亞的人都會為馬來西亞華人流利的普通話、馬來西亞華文報紙上優美的文字感到驚奇。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水平在東南亞國家中無疑是最高的。書同文、語同音,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國的感情無疑也是十分深厚的。早到抗日戰爭,近到汶川地震,馬來西亞華人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募捐。
  不僅是華人,記者在馬來西亞數次採訪期間,均感受到馬來西亞各族人民的熱情好客。不久前,記者前往太子世界貿易中心參加馬來西亞政府有關失聯航班的新聞發佈會。由於不清楚會場具體的位置,在門外,記者向一名馬來西亞人詢問。令記者十分感動的是,這名與記者素不相識的馬來西亞人竟然直接帶著記者走了上百米遠,找到媒體中心後,還沒等記者道謝就離去了。
  馬來西亞主體民族是馬來族,他們多是穆斯林。記者在馬來西亞期間,認識了出租車司機班德羅。班德羅是虔誠的穆斯林,在他的出租車上,放著一本精緻的《古蘭經》,車窗上貼著用美術體阿拉伯文書寫的《古蘭經》箴言。班德羅對記者說,他每天要禱告5次,一年365天,從不中斷。同記者聊到失聯航班時,他說,他每天都在為MH370航班上的乘客祈福,“雖然我不認識他們,但我希望他們都能夠平安,感謝安拉”。班德羅還熱情邀請記者一起到他做祈禱的清真寺參觀並拍照。
  馬來西亞有善良的人民,中國民眾無論如何也不應該把自己的憤怒加諸馬來西亞人民身上。因此,對於國內部分網民甚至演藝界明星、公眾人物呼籲抵制馬來西亞產品,我們感到十分遺憾。除了發泄情緒之外,這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造成很多問題。
(原標題:一個多元、隨性的國度 迷航背後馬來西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o95xoga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